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概况 | 工作动态 | 课题管理 | 高教信息 | 战略规划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正文
 
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
2016-04-26 15:31 陈小虎等 

(一)新兴大学概念的提出

1.我是谁--新兴大学概念的提出。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已经批设466所本科院校和266所独立学院。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已超过1998年前的老高校( 共520所)在校本科生。这批学校的组建是我国走向复兴大业的需要,也是各学校自身的客观现实和环境所致,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组建使命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具有一致性和相融性。新的使命要求这些学校有新的定位、新的发展目标,因而具有一些独特的发展特征,并能创新组织体系,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普及化,并且崛起了一批新兴大学,有一批大学进入世界名校行列。新兴大国的崛起,也必然会需要一批新兴大学的崛起。由于这些新组建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的学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与地方、经济社会等发展阶段要求相结合,是有新使命、新责任、新希望、新追求、新创新探索的大学新业态、新形态,故称之为新兴大学。  

2.选择我去哪儿--新兴大学之路。  

大学组织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这批新大学组建后,首要的问题是怎么发展、怎么建。大致有两种思路:其一,按照传统高校模式发展建设,从大学内部来说,比较简单,责任负担都比较小,但显然与举办这批大学的目的不相符,因而实践上必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 大而全、 小而全、 全而全” 的同质同构同样的大学组织, 培养的人也同质化, 这与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的多元多样快速提升转型要求很不适应。其二,如果将这批学校称为新建本科, 其发展思路是按照新阶段、 新使命、新需求, 创新性地建设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特点的新型本科院校--这是新建的根本意义。但用“ 新建” 往往大家更容易理解成按传统模式建设新校, 因而从发展上有误区, 不利于实现举办这批学校的目标, 故而用新兴高校更科学, 更符合实践指导。从另一个方面看, “ 新建” 有不自信、 不解放,导向上不利于崛起超越, 精神劲不足, 当然也就不适应崛起新兴大国对创新创业兴业人才的呼唤,对推动激励、 鼓励这批大学办成新兴大学,成为国家、 地方社会转型提升崛起的重要力量, 引导信任上不够。同时, 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 一批不同风格、 不同定位、 不同特长的高水平大学已经出现,这批新兴本科高校不仅极大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对推动传统大学的转变、共同完成大学的多样化社会责任并形成一流的现代大学体制机制也必不可少。  

(二)新兴本科高校转型是什么意思

1.转型、转变是什么。  

转型就是事物存在的范式的转变, 从一个范式转向另一个范式。转变就是向特定目标、方向发展变化, 从某种情况变到另外一种情况等。转变比转型更泛指, 转型要求必须向一定的目标范式变化, 这个范式是一个体系, 可大可小, 可宽可窄; 转变相对更自由些,但本质上基本一致, 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向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上提升发展。高校转型转变的根本判据就是对我国转型提升的持续符合性、 适应性和贡献度如何。高校转型发展与社会转型发展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不必僵化理解, 转型是确定目标方向的一个动态发展优化过程, 转型、 转变都是组织目标、 组织发展方向及相应体系的变化, 方向属性明显。  

2.新兴本科高校转型的三个基本特征。  

(1)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就是创建新型。新兴本科高校由于办学时间比较短,其原有的办学传承多种多样, 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多种多样, 而且绝大多数在地市级城市, 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比较明显。升本以来, 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担当,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 不断探索最佳生存与发展贡献模式, 但总体上讲, 绝大多数学校相对综合实力较弱, 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未被广泛认可并已有较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实际上就是创建新型, 对少数有较好基础且目前目标明确的高校而言, 其转型特征是提升对社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 本身也是高校办学功能和办学模式的拓宽探索,仍然具有创建新型的属性。  

(2)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就是做自己,做成自己,做好自己。由于新兴本科高校是时代特征鲜明的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普及化的产物, 这些学校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和所处的外部生存环境、具体目标使命各有不同。所以, 新兴本科高校所谓转型就是做自己,活出自己,办出自己的样,办出自己的型, 只要高水平完成责任使命, 社会各界满意就行。  

(3)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就是实践、实干。在发展转型目标方向确定之后, 新兴本科高校不能期望创建新型在没有实践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模型, 从理论上已经证明行之最佳, 照样做就可以了, 这是不可能的,因而转型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 确定自己转型的目标方位, 具体目标层次、 程度、 宽窄等,但最关键是实践、去创、去干,只要大方向是满足自己服务域的客观要求,使自己服务功能、贡献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自己的型,使自己的体系不断丰富,不断有力,千万不能只论道不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成为真正“行”的自己。所以, 转型就是不断地实践, 持续实践。同时, 也可以把转型有具体明确方向性特征作为转型的一个基本特征。  

综上, 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就是依据自己的责任使命,找到明确具体化的方向、位置、目标,创新性、实践性、自信性地办出自己的水平,办出自己,办成自己,成为一所时代性明显的新兴大学。  

(三)新兴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

1.使命使然--外部要求。  

新兴本科高校是因国家复兴、 地方提档升级以及现代化需要等应运而生的,其天然的使命就是必须对国家、社会服务负责。国家发展在转型升级, 对新兴本科高校的发展建设目标要求也必然转型升级, 而且中国的发展复兴是最复杂、 最艰巨的过程,新兴本科高校如何服务好、贡献好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要求,转型创新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2.转型的三个基本内因。  

当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外部要求与内部的满足程度有较大差距时,必然会要求该组织深刻反思其存在的合理性。新兴本科高校之所以应该转型发展, 主要有三个内部原因。  

(1)自己不行、需要转型。就是指学校未达到办学的根本目的,未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较高水平, 高校的几个基本功能都没有形成优势, 社会对新兴本科高校的认可度还不高, 学校内部对生存发展没有强有力的信心。总之,自己肯定在实现办学使命上还不太行, 如果很行, 很优秀, 很自信, 就不存在这个转型选择了。实际上由于新兴本科高校还未走出成功新路, 办学中同质同构现象普遍存在,办学目前普遍不太行,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需要转型。  

(2)被外部发展形势所逼需要转型。首先,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面对“四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现代化、网络化、自主化)到来的客观形势。到2020年, 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超过50%。目前全国333个地级市只有8个市没有高等教育。新兴本科高校还会不断增加,这些学校必须在普及化高等教育形势下谋划自己的发展, 找到自己生存发展之道。第二, “十三五” 期间, 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现代化也会在一些发达地区实现, 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已经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标。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然对新兴本科学校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单一传统方式肯定面临巨大挑战。第三,网络社会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普及,一些新兴的教育资源、教育形态、业态都在悄然出现,如慕课、 混合式教育教学、微课、微专业、智慧教室等,这对新兴本科高校是很好的机遇,当然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第四,办学自主化的空间会越来越大。目前, 针对学历学位, 国家已经发文要转成各学校自己发自己的文凭学位,自己制定质量标准和证书式样。清华大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凭证书,其他高校2016年也会制定自己的证书,“一校一证书”时代已经来了,这为各学校办出自己特色和人才多样性提供了巨大空间。另一方面,高校招生制度正面临较大变化, 弱化学校批次按照专业招生的改革方向已经基本明确,教学质量按专业公布公开化也势在必行, 这是对社会负责的正确方向。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定和教师职称的学校自发证书也在一些省实行。政府对学校拨款机制的专项部分不断减少,按生拨款机制不断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学校公平办学、公开办学、自主办学创造了巨大空间,同时,学校办的好坏、 水平高低直接关乎学校生存。要想逃避“ 四化” 现实而糊里糊涂办学变得不可能。所以,“四化”形势逼迫新兴本科必须转型办出水平。另外,一些省份高中毕业生数的下降,生源的竞争和多样化也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3)想过更好的日子、实现跨越发展需要转型。任何新兴组织都想变得更好, 希望在较短时间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新兴本科高校如果走传统大学之路, 自然难以跨越, 而且也不是设置的目的。而新兴本科高校由于其历史包袱较小,各自有其天然优势, 特别是与地方紧密融合的优势, 改革创新转型的阻力小。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也为新兴本科高校提供了现实机遇。国际经验也已证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一些新兴的不同特质大学出现是客观必然的。所以, 新兴本科高校如果把握好时代脉搏, 找准定位, 发挥好后发优势,是完全有可能走向崛起, 从而跨越发展的。  

(四)转型发展主要转什么

1.转型发展的两个核心规律(基本规律)。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生命规律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两个最基本的规律,现时实践办学中并未充分体现。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遵循这两个规律。  

社会需要的规律要求新兴本科高校应牢记自己因谁而生,为谁而办, 这是学校办学使命和办学定位的出发点、立足点,也是生存的根本保障, 从而深化到办学中专业学科的设置、教学科研的指向、服务创业的着力点, 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开拓的特色方位,等等。如果忘记了这一条, 或者只是泛泛而为, 学校的作为必然是有限的, 贡献度也就不明显了, 学校的竞争力就难以出色。  

人的生命规律要求新兴本科高校清醒认识自己的发展阶段和使命任务,时刻牢记, 学生是第一位的服务对象、 第一位的工作责任, 体现以生为本的根本出发点, 并且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特别要明白生命是有限的, 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特征不同、目标不同。大学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性教育, 学生要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成人转变, 走向独立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现代职业人员的转变, 学校应为学生的这种转变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学校各方面服务学生的具体目标任务, 实际上就是学生质量或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因此, 抓住了上述两个基本规律就保障了新兴本科高校的基本成功。  

2.转型的基本点。  

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体系问题, 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转型转变, 应因校而异, 归纳起来转型的基本点主要有八个方面的转变, 即: 办学观念、 办学功能、 办学使命、 办学定位、 办学模式、 办学机制、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办学评价。本文仅论述转变观念的主要思考, 对其余七个方面, 只提出问题探讨。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批本科高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存在观念、价值观和发展观类似于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 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和转变,主要反映在新兴本科高校的地位观、 人才观、 职业观、 生产力观、质量观、 实践观、 功能观、 评价观和绩效观等方面的转变。  

(1)新兴本科高校的服务观(地位观)。由于大学的普及化,大学从“ 象牙塔”、“ 殿堂” 走向社会,必须从自我优势的心态转向靠贡献竞争获取地位, 成为主动服务社会的一类社会组织。新兴本科高校把自己地位放下、 放低, 以服务求生存、求发展、求超越, 是根本的存在观, 这种转变是新兴本科高校实现转型的基础。  

(2)新兴本科高校的人才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来临之际,大学毕业生作为高级人才的观念必须要放下, 新兴本科高校要致力于培养真正有能力的合格劳动者、 公民和可靠接班人。虽然人才观涉及很多内容, 但是新兴本科高校人才观的根本改变是如何放下虚幻的“高”,而把学生培养成落地的实才,脚踏实地, 有社会责任感, 有生存与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这是核心。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专业的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特征, 应有不同的专才特点,可以从九种不同的“ 应会” 要求找到自己人才培养的专精点。  

(3)新兴本科高校的现代职业观。大学是否是职业教育问题,由于历史进程中大学地位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对精英化大学认同比较根深蒂固, 不喜欢用职业这个词, 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广义上讲, 大学教育应该属于职业教育范畴,WTO把高等教育归入服务类就是现实,而新兴本科高校树立正确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很重要。社会的发展, 现代职业或新兴职业的内涵与传统职业已经有巨大差距,例如: 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 新消费性服务业、 新兴业态、 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一切, 一切+互联网等, 其就业特点与传统生产、 服务等行业变化巨大。先进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超过40% ,而我国目前接近15%,生产性服务业是高端服务业, 其中科技型服务是主体, 社会性服务业、 第三方服务型也不断涌现, 大量新兴就业业态和传统就业(职业) 业态的转型, 为新兴本科高校提供了极佳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放下自己,走进现代职业战场, 如何培养出时代急需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才,是新兴本科高校的时代使命,也是新兴本科高校的立校之本。  

(4)新兴本科高校的科技生产力观。新兴本科高校应牢固树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个根本观念, 并深化到实践。新兴本科高校在实现自己超越上应细化这一原则, 把握“六度一质”,即:科技的先进度, 科技的转化度( 率) ,科技的应用转化速度、 幅度、 精度和社会贡献度, 以及对提高学生质量的支撑作用度。新兴本科高校在上述范围内也可以有选择地先从某个方面着力, 创新探索自己的一套办法,就能体现新兴本科高校的特征。  

(5)新兴本科高校的功能观。大学的功能应随时代的要求而转变,新兴本科高校的最突出特点是大学的时代性。如何在产业链、 创新链和资本链之中实践好自己的四大功能, 办学需要精准化、 精细化。另一方面, 普及化高等教育使新兴本科高校与社会的边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与社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新兴本科高校应把创业作为其基本的办学功能使命, 办成创业型的新兴本科高校是这批高校的天然机遇,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 新兴本科高校的办学功能要敢于丰富和发展、创出自己的新路, 把创业作为大学的第五个基本功能是客观选择。  

(6)新兴本科高校的质量观。大学的质量观内涵很丰富,对新兴本科高校应该抓住两个点:一是人才的能力观, 二是作为的“ 业化” 观。所谓人才能力观,这不是新提法,而关键是明白能力从何而来。人的能力是从 A(条件)到B(目标)实施过程中, 所看到并被承认的综合素质或单项素质。其有两个根本属性: 一是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被发现、 认同、 接受, 二是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发展提升。所以培养能力型人才最根本的方式是实践育人。所谓“ 业化”观,指学校的功能必须以社会认同、认可的业绩导向来评判,真正将对社会发展、 人类文明的有效业绩、 贡献度作为新兴本科高校的价值追求。新兴本科高校在能力观和“业化”观指导下,不求“全而全”,先从点、线上大有作为,探索形成自己的新范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型, 是完全可能的, 因而质量观的本质是实践观。  

(7)新兴本科高校的绩效观和价值观。新兴本科高校由于其历史阶段和自身资源能力暂时不强,无论是办学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还是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其对学生收益性的关系等方方面面, 都应把绩效意识贯彻其中, 不断树立、实践、强化,大学的绩效评价也是时代对大学要求的趋势。大学评价的公开化和社会评价主体化也是必须面对的客观要求,如果在上述两个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模式, 也应是新兴本科高校真正崛起的标准。总之, 新兴本科高校要树立成为实践型、 服务型、 绩效型大学观念, 当然转变观念是持续的,而且也不仅这些, 但这是主要的, 而且转变过程不一定一下子全转,可以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之路。  

(五)转型转到哪儿去

1.大学的类化与分类发展的选择。  

随着新兴本科高校的不断增多,“四化”的不断临近深化,大学满足社会需要的存在形式不断在层面和维度上出现多样化现象,普及化等“四化”的变迁必然带来大学的多样化、分类化。因此,如何引导大学按照所需要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要求分类发展也必然被提出。这是两种性质的问题。大学的类化是个客观存在、客观行为,各个大学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最有利,走着一条自己特有的道路,其中一些学校由于其历史沿革和生存发展环境的相似性, 从而具有相似发展的特征, 这可以自然形成某种类化成的一种类型大学存在, 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类化出现了自己的发展格局或布局,当然这其中也有举办者的引导行为作用。但大学的分类是一个主观现象、主观行为,它是政策负责者根据大学体系发展如何更好地达成预期目的, 而研究制定的制度行为, 一般是比较方向性战略决策导向行为,对推动大学的分类发展形成科学有效的大学体系十分重要, 有重大推动作用, 是宏观政策行为, 因而不是对各个学校的具体照搬, 也就是说不可能设计一个分类发展模式,把大学非常清晰明确详尽地分若干准确标准方案供大家执行, 所以分类是主观行为, 各个学校只能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自己去精细化、科学地实践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办出自己,从而校校有特色,大学体系充满活力。所以,要正确理解类化必然和分类发展的选择,敢于做自己。在转型转变过程中, 由于目前并未形成大家公认的类型定义, 加上对文字内涵的理解也不相同,转成应用科学型、 应用型、 应用科技型、 应用技术性,甚至职业应用型, 现代服务型都可以接受, 允许其被深化实践, 关键是出色地实现了自己应担负的使命。社会贡献度大、认可度高,称呼什么并不重要,到实践成熟时自然会清晰准确化。  

2.高校类化的十一种客观存在。  

我国高校的使命和客观现实情况, 从其服务域、功能域和组织机制来看, 大致有十一种形式,分别是: 短期大学、 社区学院、 城市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 行业产业型大学、 特色大学、 开放大学、 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高水平大学、 国际高水平大学以及民办大学。研究上述大学会发现各有其类型特征, 一所大学可以是不同特征的集合, 关键是要符合自己的发展阶段。对新兴本科高校而言,如何真正办成自己的类型, 从上述去处找准自己的方位, 并办出自己的高水平, 是有很多机会的, 关键是对自己的发展做出正确选择。因为原有的类化并未达到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程度,把握住机会就能在一些方面出色, 从而有地位。  

(六)转型怎么转

1.转型发展的根本方法就是实践。  

在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不断类化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和外部都未形成被广泛接受大学应该分成几类、 各类应有什么主要特征, 而且改革发展过程中, 对待新兴本科高校的创新发展大多数用旧有的概念加以评判,使得新兴本科高校的创新转变发展面临重重阻力。人们对待创办新特征大学或者某些方面的改革在未证明其成功之前, 往往是批评、 拒绝、 否定的多, 但“ 四化” 的形势又要求办出不同样的大学,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新兴本科高校的正确选择是把握好自己的观念使命定位, 用持续的实践、 不断的成效完善并形成自己的办学套路、 范式, 这是一个持续实践,要有耐力的过程, 不要追求已经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范式供自己照搬就能成为一个新型新兴本科高校。只有实践才能出实绩, 教育本身就是科学, 而且是实践性科学。任何研究不经实践证明,就已经是千真万确的都是不可信的, 更不要说被广泛认可。实践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也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所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 唯一路径, 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是不断完善创新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不断被评判, 并从评判中开放、 包容、再创新、 再完善发展过程, 关键是实践、实干, 没有实践、 实干, 就没有发展, 更谈不上创新型了。  

2.转型发展的几个基本路径。  

包括: ① 地方化、行业化之路;② 学职一体化之路; ③ 合作教育、 融合发展之路;④ 教师团队化、 多样化之路; ⑤ 知识产权化之路; ⑥ 信息网络融合化之路; ⑦ 创业创新之路;⑧ 办学公开化、 评价公开化之路; ⑨ 校本化之路。上述发展路径是相互联系又相互有其各自规律和特征的, 新兴本科高校可以选择其中若干路径, 找到自己的最佳切入点。  

(七)转型有什么好处( 机遇)

1.转型发展为新兴本科高校带来机遇。  

大学作为一个有其功能的社会组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寻找到自己最有利生存空间是各个大学的必然选择, 这也是正常竞争选择。普及化的深化必然引发竞争的激化、办学的多样化。随着我国发展的不断崛起、 复兴的不断接近, 为新兴本科高校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纲要》第22条鼓励各学校办出自己特色, 大力培养应用型、 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等,教育部、 发改委、 财政部出台了《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 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及教育的文件、“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 德国工业4.0、 美国工业互联网,等等,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明确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所有这些都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根本发展导向和要求, 其中所指明和明确的发展机遇、发展路径、 发展要求非常之多,为新兴本科高校走创建新型、走向新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说,机遇振奋人心,目标催人奋进,完成党和国家的要求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责任。抓不住机遇就没机遇,关键敢不敢抓、 想不想创新型, 并走向新兴, 走出新兴之路。  

2.转型发展的好处。  

抓机遇,力求又好又快发展就如同解题一样,解什么题,用什么功,实什么践,就会结什么果, 走什么路就会到达什么目的地也一样。前述九个方面的发展之路, 持续坚持实践必然结出硕果。简述如下:  

第一,地方化、行业化之路,可以使新兴本科高校拥有自己的根据地、飞地、游击地,立地为根根基牢,不怕地动山摇。  

第二, 学职一体化之路, 可以实现学校的根本使命,为生服务, 以生为本, 把学生的质量、 学生的受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学生有发展, 学校才有持续发展, 学生的市场、 学生的发展, 也是学校的市场、 学校的发展,是学校中心地位的落地标准。  

第三, 新兴本科高校的合作教育、融合教育、共享教育,可以使学校不仅真正为社会服务办学,也可以使学校在在合作融合共享中达到共同发展, 获得各种平台和资源,甚至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实现新兴发展。  

第四, 教师团队化、多样化之路,尽管不是新提法,但其现时意义在于真正探索团队建设,走内外人才融合之路,不必要求教师都走向“双师”“双能”,如果打破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师的双轨制, 变双轨制为一轨制, 则更有利于团队建设。  

第五, 知识产权化之路, 可以使学校探索以产权专利为核心的创新之路,在实践科学技术的“ 六个度” 上有自己的地位和特色, 也特别符合当前我国转型发展的需要, 从而彰显新兴本科高校的存在价值。  

第六, 信息网络融合化与教学融合之路, 是新兴本科高校的机遇。互联网+教育或教育+互联网,有着巨大的新兴发展空间和机遇, 这应成为新兴本科高校的特色主攻方向, 也是时代的强音。  

第七, 创业创新之路, 为新兴本科高校的新发展展开了空间,也是我国的急迫需要。如果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必将对国家有特殊贡献, 自己也会获大利。  

第八, 办学公开化、 评价公开化之路, 就是面向社会的公开化办学和以社会为主体对学校进行公开评价,只有公开才有公平, 才有真正的质量,这对新兴本科高校是考验, 也是机遇。  

第九, 校本化之路, 就是建立一套自己的独特的办学模式,办出自己, 校本化就是自己独有特色化, 包括对资源的吸引的独特方式, 不断的校本积累, 不断的新兴, 走向不断自信。  

(八)真转型就一定行

1.什么叫真转型。  

事物受内外双因影响决定, 但是内因决定是根本。面对高等教育形势态势之变化,新兴本科高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可能不太理想, 而如何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 积极主动地创新变化、 转型发展, 从而获得发展的有利机遇十分重要, 规避和逃避问题是十分有害的,会失去难得的发展机会。所以, 所谓真面对就是自己不行就承认, 依靠创新发展成为能行, 此为一真转; 主动面对形势所迫,积极开辟新的机遇和空间,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积极应对,变被逼为主动迎接挑战, 发挥后发优势,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把社会的巨大变化, 当成跨越发展的机遇, 坚定信心, 相信新兴本科高校持续创新发展, 有其独特优势,并可能成为大学新的类型, 从而达到从新建到新型再到新兴的跨越, 此为二真转。要想抓好机遇, 过得更好,只有更多努力,更多实践、实干,更多辛苦,并有更多好处,此为三真转。总之,真转型就是承认还不太行, 面对新形势, 坚信处在发展黄金机遇期, 只要持续实干、 肯干、 真干、用力, 坚信自己能行的一个持续创建新兴本科高校的过程。  

2.新兴应用型大学发展举例。  

尽管新兴本科高校的办学历史较短, 对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尚不成熟, 外部的发展环境也并不十分有利, 在我国还是出现了一批取得很好成绩的高校。例如A校,由于长期坚持办应用型大学, 继承提升创新了原三个行业专科学校的优势,定位准确, 目标明确, 人才培养水平高, 学校综合实力发展快, 与地方结合紧密, 特色鲜明,并超过了一批老校。例如B校, 也继承创新提升了原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坚持多元化产学融合办学之路, 坚持创业特色发展,其合作共建科教平台超过3亿元,校办企业孵化之后的自主专利制造业产业已经在上海主板上市, 成为全国高校全自主制造业主板上市公司的典范。例如C校, 紧密依托行业办学, 学校和行业的融合度非常高,学校成为行业的技术型人才主要支撑地, 同时也是行业科技平台的主要拥有者, 取得了真正融合一体发展双赢的局面。例如D校, 立足行业优势, 面向全行业需要, 积极主动出击,迎接挑战, 与行业合作发展迅速, 短期内实现合作共建超亿元, 同时服务行业水平迅速提升,2005年升本以来, 已连续四年科技到款额超亿元,达全国发展202位, 而且一些方面已获得国家大奖。例如E校, 充分认清自己城市大学和基础薄弱的现实, 以主动定位服务城市发展,提升服务城市的贡献度为目标, 大力引导专业学科的发展导向, 短期内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度和被关注度明显上升, 由于其发展定位目标战略与城市的目标战略匹配融合度高,获得政府支持办新兴本科15亿元专项支持。例如F校, 国际合作办学突出,引进德国应用大学范式领先, 其模块化课程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例如G、H校,虽然学校是民办大学, 但其勇于创新, 发挥学校的体制优势, 办学实力迅速提升, 办学特色已较鲜明, 其学研产一体化和学校平台与社会平台一体化办学模式十分有希望,所开发的新业态成果社会欢迎度高, 有望在短期内扩大规模并上市, 这也是新兴本科高校创业特征大学的发展方向。例如I校,抓住专业认证的机遇, 按照学生产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体现了新兴本科高校创新发展更有机遇的后发优势。再例如J、K、L三校, 抓住创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社会混合式办学, 在办学方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 互联网+ ”相融合, 已有46间反转教学教室, 其创业教育和新兴教学模式受到好评, 还有少量新兴本科高校开发慕课(MOOC)并已上线,效果很好; 还有体制机制创新具有明显优势的学校, 等等。一大批各有特色的新兴本科高校, 由于其发展思路正确,措施有力, 已经在局部或整体上取得了跨越发展,成为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典范,而且由于原有的外部发展环境是在被十分不认同的情况下创新发展相对艰难。目前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转型转变发展, 社会也十分欢迎创新发展。因此, 无论从前述的理论上转型大有机遇,上述事例从实践上也证明真转型一定能行。现在正是新兴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极佳战略机遇期, 只有创新, 新兴才能走向真兴。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关闭窗口
 
常熟理工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合肥学院
 
 
 

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201号 电话:0574-87616026 电子邮箱:csh@nbut.edu.cn邮编:315211

 Copyright@ 2012 宁波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展规划处